2021年5月27日,第十二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S04——衛星軌道與精密定位分會在南昌綠地博覽中心二層多功能廳205-A成功舉辦。會議由會議主席胡小工、李建文和李博峰主持,本次會議議題分為:精密軌道確定與應用、精密定位與應用。來自業內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現場發言踴躍,討論彼此起伏。
本次分會特別邀請了來自Geoscience Australia的Tseng Tzupang、西安測繪研究所的阮仁貴研究員、武漢大學的趙齊樂的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唐成盼專家、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徐培亮教授、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的袁運斌研究員等八位領域專家進行了權威解讀。
Geoscience Australia的Tseng Tzupang教授針對GNSS定軌中太陽光壓模型進行研究,提出新的太陽光壓模型ECOMC。ECOMC混合模型可以克服由SRP力和軌道RTN坐標系相互作用引起的周期性誤差,可有效彌補ECOM1和ECOM2的不足。相比ECOM2模型修正的IIF衛星,ECOMC模型修正后的軌道精度在RTN方向上分別提高了13.2%,14.8%和42.6%,對IIR衛星的軌道精度在RTN方向上可分別提升7.4%,7.7%和35.0%。采用ECOMC混合模型解算的PPP結果,相比ECOM2模型和ECOM1模型解算的PPP結果,可分別提升20%和13%。
阮仁貴博士對不同機構提供的BDS-3精密軌道產品進行了統計,發現不同機構產品的一致性較差;多數分析中心的軌道產品SLR檢核存在明顯系統性偏差;ECOM1和ECOM2模型在軌道重疊段和激光殘差兩個指標方面沒有表現出一致的優劣,BW、ERP和AT對于軌道重疊段指標沒有顯著改進;星間鏈路數據聯合區域或全球監測站可以顯著提高軌道的精度。
趙齊樂教授針對偏航姿態模型、接收機和天線相位中心毫米級標定、星間鏈路測距偏差光壓力和熱輻射力模型等重難點問題,構建了高精度時空基準確定的幾何和動力學模型;已經可以面向國內外提供基準站平面精度1.0 mm,高程精度3.4 mm的高精度時空基準產品及其綜合產品,同時提供的軌道+鐘差的空間信號精度滿足水平5mm,高程2cm的定位要求。最后提出了泛在移動終端,輔助大氣模型精化的分布式導航增強,可有助于融合多源泛在信息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唐成盼專家首先針對北斗二號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北斗衛星軌道與鐘差的自洽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附有衛星鐘差變化信息多星定軌的軌道鐘差自洽解算方法。并分析了北斗三號空間信號精度提升,提出了一種顯著不同于ODTS的數據處理方法。
張寶成研究員對PPP-RTK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并對實時非差非組合PPP-RTK進行了實驗,并指出PPP-RTK參考站間距在100-200km,在未來多頻多系統場景下的CORS網數據處理中更具優勢;實時非差非組合PPP-RTK仿動態測試結果表明:能實現瞬時收斂,水平精度達到毫米級,高程精度厘米級;使用自研終端的無人機和農機測試結果表明:定位誤差水平優于2cm,高程優于5cm,數據可用率超過98%。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徐培亮教授針對短期PPP的特點以及其與長期PPP的區別,并將短期PPP成功應用于地震波形測量;實驗結果表明不需要基準點(固定)即可獲得毫米級精度的地震波形。
八位權威專家在衛星軌道和精密定位領域具有多年科研經歷、豐碩學術成就和工程實踐成果,專題講座內容深入淺出、系統全面,現場進行了熱烈交流互動,會議獲得了圓滿成功。
編輯:武中奇